跳轉到

原子習慣

基本原理

聖安東尼奧馬刺隊在球員休息室裡貼著社會改革家雅各.里斯說的話:「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,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。可能敲了一百下,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,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,石頭斷裂為兩半。然後我了解到,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,而是先前每一次敲擊。」潛伏之力的停滯期:努力並沒有白費,只是被儲存起來了。

別管目標,專注於系統就好

  • 贏家跟輸家擁有相同的目標:每個奧運選手都想要奪金,但是直到持續追求微小改善的系統,才能達成目標
  • 目標達成不過是短暫的改變:房間很亂,你設定目標要整理,過一陣的又變亂,因為造成房間變亂的系統(習慣)沒有改變
  • 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:「一旦達成目標,我就會快樂」,造成只有達到目標的那一刻快樂,但是實際上過程中每次的進度,即使只有一點點,也能讓你快樂

法則一 讓提示顯而易見

習慣記分卡,察覺自身習慣

日本鐵道系統的「指差確認」:手指物體,喊出指令(P. 82)

出門前的檢查表

在筆記本上寫下幾點幾分做了什麼,好習慣標上 +,壞習慣標上 - ,不好也不壞的習慣,標上 =。寫一天下來,就能知道你的習慣

在生活中指差確認:

  • 手指著餅乾,說出「我想要吃這塊餅乾,因為這可以讓我心情變好,其實我並不餓」
  • 手指著待辦事項清單,說出現在要做的和下一件事情

執行意向 (P. 89)

寫下具體的行動計畫:

  • 時間?
  • 地點?
  • 做什麼?

例如:

  • 我會在早上六點,在房間內做伸展和囚徒健身 10 下
  • 我會在吃午餐時,在桌子前一邊吃一邊看小說

習慣堆疊(P. 94)

寫下執行意向: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,我會執行新的習慣

例如:

  • 脫下上班穿的鞋子之後,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
  • 起床上完廁所、沖水後,我會先整理垃圾,最後洗手

每天晚餐的習慣堆疊:

  1. 煮晚餐時,我會順便備料其他的食材
  2. 吃晚餐時,閱讀小說(避免看新聞)。吃完晚餐之後,我會把菜瓜布放到洗臉盆
  3. 把鍋子和餐具洗乾淨後,我會刷牙
  4. 刷牙後,我會畫畫
  5. 畫完一張八開圖畫紙後,我會伸展
  6. 伸展後,我會準備睡覺

新習慣加進生活的適當位置:

  • 在筆記本上寫下幾點幾分做了什麼
  • 以及寫下每天一定會發生的事情:太陽升起、太陽落下、房間附近吵鬧

許多人選的提示太模糊。提示愈明確,時間地點和做什麼愈明確,愈能養成習慣:

  • 模糊:午餐休息時,我會做十下伏地挺身(午餐前做運動?還是午餐後做?)
  • 明確:當我闔上筆電、準備去吃午餐時(時間和提示),我會在書桌旁(地點)做十下伏地挺身(做什麼)

佈置環境,提供視覺提示

  • 如果桌上有一盤餅乾,我會抓起幾片開始吃,即使我不餓
  • 吉他被塞在櫃子理,就很容易不練習。想要更常練習吉他,就把吉他立在客廳正中央
  • 書櫃擺在房間角落,就很容易不閱讀
  • 水果放在餐桌中央漂亮的大碗裡,不是塞在冰箱深處,就很容易多吃水果
  • 想要每天晚上記得吃藥,就把藥罐直接放在浴室洗手台的水龍頭旁

(P. 109) 提示如果愈多,一種習慣就會愈持久:

  • 壞習慣:吸煙者的提示有開車(視覺提示)、看到路邊有人抽煙(視覺提示)、上班時有壓力(情緒提示)、吃完晚餐(時間提示)、牆上有禁煙標誌(視覺與情緒提示)
  • 好習慣:想要多練習畫畫,則把素描鉛筆和水彩放在書桌桌最順手的地方(視覺提示)、優秀作品貼一整面牆(視覺提示)、甚至架設好畫架和畫板(視覺提示)、吃完晚餐到睡前的寂靜時刻(時間提示)

在新環境比較容易改變習慣(P. 111),因為不用抵抗舊環境的提示:

  • 去新的咖啡廳,比較能靜下心來讀書
  • 重新整理房間,建立不同用途的專屬空間:工作專用區域、休息專用空間
  • 「你不懂。我住在紐約市,我的公寓沒有比智慧型手機大上多少,每個房間都必須扮演多重角色」,把空間分割成活動區塊(P. 112)

有自制力 = 擅長打造有紀律的環境

體重過重、吸菸或有毒癮,不是因為缺乏自制力,而是擅長建立有紀律的環境,讓自己不需要常常動用自制力,就比較容易自我克制

  • 常常一邊騎馬一邊抽煙,後來戒菸也不騎馬。一旦騎馬,又開始想抽煙
  • 下午三點吃到很好吃的麵包(提示),隔天同一時間就會想吃

惡習是自我催化的:

  • 心情不好,於是吃垃圾食物;吃了垃圾食物,又感覺不好
  • 看電視讓你覺得提不起勁,於是你又因為沒有力氣做別的事而看更多電視
  • 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,使你感到焦慮,於是抽煙來舒緩焦慮,而抽煙讓健康狀況更差,於是更加焦慮

減少接觸會誘發惡習的提示,讓提示隱而不見:

  • 總是無法把一件工作好好做完(惡習),就把手機(提示)留在另一個房間幾個小時
  • 覺得自己不夠好,就停止追蹤會激發嫉妒心的社群帳號
  • 浪費太多時間看電視,就把電視搬出臥房、收到儲藏室或送人
  • 花太多錢上網買東西,就把購物網站書籤刪除,用程式封鎖購物網站
  • 打太多電動,每次使用後就把插頭拔掉,主機收到櫃子裡

法則二 讓習慣有吸引力

誘惑綑綁

把想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:(P. 134)

  • 一邊閱讀程式設計書籍,一邊吃餅乾
  • 健身休息時看推理小說一頁

習慣堆疊加誘惑綑綁:(P. 136)

  1. 做完「目前的習慣」之後,我會執行「需要的習慣」
  2. 做完「需要的習慣」之後,我會執行「想要的習慣」

想要吃餅乾,又需要閱讀 Laravel 官方文件

  1. 吃完早餐後,先閱讀 Laravel 官方文件一頁
  2. 閱讀 Laravel 文件一頁之後,我會理直氣壯的吃一片餅乾
  3. 讀完一頁,吃一片餅乾,以此類推

想要上網,又需要運動

  1. 打開 YouTube 首頁之後,我會推牆伏地挺身一百下
  2. 做完推牆伏地挺身一百下之後,我會開始看 YouTube

融入群體的誘人拉力

要打造更好的習慣,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入一個把你想要的行為視作常態的文化:

  • 報名健身房團體課程,更可能養成運動的習慣
  • 參加爵士樂愛好者聚會,更有可能相信每天演奏爵士樂很正常

情緒連結習慣

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,習慣就有吸引力;與負面感受產生連結,習慣就沒有吸引力

創造動機儀式:在執行困難的習慣之前,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(正面感受)

  • 上場打棒球前,執行拉筋與傳接球的特定儀式,幫助熱身並進入比賽應有的心理狀態
  • 戴上耳塞,再開始運動

法則三 讓行動輕而易舉

養成習慣需要的是頻率,而非時間

  • 每天做運動,即使只做一下,會比一星期做兩天,每次做一百下更容易養成習慣
  • 每天寫部落格,即使只寫一行,會比每星期寫一篇五千字文章更容易養成習慣

最小努力原則

讓好習慣輕鬆做到,讓壞習慣難以進行

  • 重新設計工作空間,東西都能順手拿到
  • 囚徒健身的優點是在自己的房間就能做,不需要到健身房舉槓鈴
  • 反之,把 Wi-Fi 的變壓器收到櫃子最深處,就能減少上網時間
  • 把啤酒藏到冰箱後面看不到的地方,就會喝得少
  • 把社群媒體的 APP 從手機上移除,隔好幾個禮拜才再次下載登入

事先把環境準備好:

  • 前一天晚上把鍋子和餐具洗好,食材都洗好切好放塑膠袋裡,比較能自己做早餐
  • 把美術用具放在書桌隨手可得之處
  • 即使只是把電視插頭拔起來並轉過去,也能讓你不看電視

兩分鐘法則

花兩分鐘做第一個動作(儀式化),自動引導你一路做下去。一旦開始做,要繼續做下去就比較簡單。

把困難的事情改成兩分鐘版本

  • 「每天睡前閱讀」改成「讀一頁」
  • 「做三十分鐘瑜珈」改成「拿出瑜珈墊」
  • 「用功讀書」改成「翻開筆記」
  • 「把洗好的衣服摺好」改成「摺一雙襪子」
  • 「跑三英里」改成「穿上慢跑鞋」
  • 「寫一篇部落格文章」改成「隨便打字一行,不管打了什麼都刪掉」
  • 「寫程式」改成「打開檔案,閱讀程式碼一行」

雖然看起來像是哄小孩的把戲,明知真正的目標是兩分鐘之後會持續進行,這樣好像在騙自己。這樣的話「不如真的只做兩分鐘」,時間到就停止,去做其他的事

習慣塑造:從不同難度的兩分鐘版本開始

  • 健身:推牆伏地挺身一下(難度一)、腰部以下著地的伏地挺身一下(難度二)、膝蓋以下著地的伏地挺身一下(難度三)...以此類推

讓(壞習慣的)行動困難無比

承諾機制:用當下的選擇鎖定未來比較好的行為

  • 把冰箱塞滿,讓自己不出門看到電視和報紙,待在房間專心讀書
  • 買小包裝的零食,減少吃零食的機率
  • 不帶錢包出門,就不會買東西
  • 報名健身課程,並預繳全部費用
  • 買一張一年後到東京的頭等艙機票,讓自己有動機學好日文

鎖定好習慣的一次性行動,讓好習慣自動化(P. 199)

  • 買濾水器過濾水
  • 使用較小的盤子減少攝取熱量
  • 養一隻狗
  • 搬到比較有社交互動的友善社區
  • 買一張好床墊
  • 安裝遮光窗簾
  • 把電視搬出臥室
  • 打疫苗
  • 買一雙好鞋
  • 買一張支撐性的椅子
  • 取消訂閱電子報
  • 關掉群組聊天通知
  • 刪除手機上的遊戲和社群媒體 APP

法則四 讓獎賞令人滿足

習慣追蹤器

  • 一個罐子裡有 120 個迴紋針,打完一通推銷電話,就把迴紋針放到另一個空罐子裡
  • 寫完一頁書,就把一根髮夾從一個容器移到另一個
  • 做完一組伏地挺身,就把一顆彈珠從一個盒子放到另一個

習慣追蹤器:如果當天有做,就在月曆上打個勾。缺點:多負擔一種追蹤的習慣要養成

  • 追蹤盡可能自動化
  • 手動追蹤僅限最重要的習慣。一個就好,不要同時追蹤多個習慣
  • 做完後立刻記下:做完「目前的習慣」之後,我會「追蹤習慣」(習慣堆疊)
    • 講完一通推銷電話,我會移動一個迴紋針
    • 在健身房完成一組訓練,我會記錄在健身日誌上
    • 看完一遍英文電影 DVD 後,我會在月曆上寫下數字,代表累積到第幾遍

即使是頂尖運動員也會偷懶不想做。如何在習慣中斷之後回復:

  • 不要錯過兩次:休息一天不運動,第二天就要繼續做,即使只做一下也好(兩分鐘法則),這比成功運動更有益,能強化身分認同(我是身體健康、努力不懈的人)

追蹤的數字要小心,體重不是好的追蹤數字,每天運動的強度和次數、是否早睡早起等是更好的指標

問責夥伴

習慣契約(P. 237):和教練簽下正式契約,每天都要運動,否則要給教練一百美元。簽字畫押

問責夥伴:

  • 告訴別人你在減重
  • 和別人約定好每天都要一起運動

進階策略 如何從「A」到「A+」

找到自己的天命

  •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,對我來說卻是樂趣?
    • 不是看自己愛不愛,而是你比別人更能處理這件事帶來的痛苦,或比較不會難過
  •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?
  •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?
    • 金錢報償、訂閱人數或按讚數
  •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?
    • 一下下就好,不要管別人是怎麼教你的,不要管這個社會告訴你什麼,也不要管其他人對你有什麼期待,捫心自問:「什麼事情讓我覺得自然而然?我在什麼時候感覺自己活著?我在什麼感覺自己是真實的?」沒有內在評斷,也不要取悅任何人;沒有事後諸葛,也不要自我批評,只有投入與享受的感覺。當你感覺真實無偽,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

組合出自己的主場:「呆伯特」作者史考特.亞當斯說:「我比多數人會畫畫,但絕對算不上藝術家;我的幽默程度不及沒能紅起來的脫口秀主持人,但我比多數人好笑...最後,再加上我的商業背景(曾在公司擔任工程師),突然之間,我就有了沒幾個漫畫家可以理解的創作主題。」

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

人類熱愛挑戰,但是必須有點難,又不會太難:

  • 喜劇演員每年只增加一到二分鐘的表演(P. 262)
  • 伏地挺身只比上週增加 10% 的次數

我們以為成功人士都擁有深不見底的無盡熱情,但是真正成功的人也會跟一般人一樣沒有動力,差別在於,儘管覺得厭倦無聊,他們還是設法繼續。在討厭、痛苦、筋疲力盡的時候還是挺身繼續。

留言